欢迎访问雨楠喃语官方个人主页!
咨询电话:139-9180-9967
正在浏览:[杂文随笔]文学体裁遏制了多少人的思想?
[杂文随笔]文学体裁遏制了多少人的思想?
作者:雨楠 | 朗诵:无需 | 撰写:2009-11-09 | 发布:2009/11/9 16:06:55 | 浏览:5316
文学体裁遏制了多少人的思想?

突然有个很严重的想法,自己办个刊物,就像《人民文学》或《星星》一样的刊物,然后把我自己写的所有的东西都发布上去,什么散文了,什么诗歌了,还有长篇的,中篇的,短篇的小说,只要是自己的文字都发布上去,每期都发,发完之后再重复轮回的发,一定要让自己的文字也广为传之。

这些年写了一大堆的文字,很多人建议我投稿给某某杂志,某某刊物,我只是微笑一下,其实我很清楚,像我写的那些东西处于两个极端,根本就不适合在所谓刊物上发表,若干年上中学的时候,我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给南方的某个什么文学刊物投了一篇1万字的小说,投完之后就整日的期待有个结果,然后过了几个星期,真的来了结果,退稿通知,理由:“感谢您对本刊物的支持,您的文字体裁及篇幅过长不适合在本刊发表,希望您继续支持本刊。”

看到了吧?多么血淋淋的拒绝理由,文字体裁不适合?篇幅过长?继续支持?这就是所谓刊物给我的鼓励,刊物是什么?无非就是一个公众阅读的东西,好听点陶冶心情,通俗点消遣时间,有几位读者在读文字的时候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那些作家,那些诗人,他们写的那些东西要表达的那些意思,别人怎么可能知道?你知道他们是为了名?还是为了稿费?自此我不再给任何刊物投稿,理由很简单,我的文字不适合发表,所以从那以后我不再去注意什么体裁,什么格式,我高兴的时候我可以写100个字的小说,我不高兴的时候可以写10000字的诗歌,我与其被那些刊物限制的死死的,不如满足一下自己的宣泄,哪里有沟渠哪里就有明月。

 

翻看了一下自己写的那些“诗歌”,前前后后三四十篇之多了,我相信有很多人花了点时间看完了,但我更相信很多人压根就只是走马观花,看到繁琐的甚至还有些陌生的文字,吓得早已闭眼旁观了,那就更不用说谁可能看的懂了,其实懂与不懂根本就不重要,我要表达的意思甚至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不清楚,以前写“诗歌”是看着图片说话,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结果拼凑到一起,然后在文章的最后点个“睛”,整篇文字就算是完成了,发布出去之后,自己再去看看,才明白什么是“词不达意”。

后来写的“诗歌”,虽然算不上是什么诗歌,但总体来说不再像以前那么徒手捏来了,至少在一开始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明白自己要在文章里用什么样的文字,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汉字就那么多,所谓的“诗歌”只不过是不同的组合罢了,而至今我并不懂得诗歌是什么玩意。

古诗讲究的是平仄对称压韵,现代诗可能就更随意了一点,我想既然“演变”是一个社会的必然过程,与其在规定里板书,不如任其自由的发挥,倘若我写一篇情诗给自己喜欢的人,结果对方能理解我的意思,那就算是成功了,压根就不需要力求所有人都能读懂,还要讲究什么对称压韵,难道我说:“喜欢你,就像我每天喝水吃饭一样的不可缺少。”这样就不是诗歌?非要写成:“季节,抑制了我的呼吸;你,湿润了我的情感,你我的世界里……”,这样才是喜欢吗?再说我的思想也没有那么的深邃,我只不过是雪山下的一棵碧松,远看还是近看我都是在原地不动,只不过你们的角度不同罢了。

 

还有散文、随笔、杂文,很多人认为“散文”就一定要优美,优美的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样,试想,哪有那么多的荷塘?又哪里来哪么多的月色?更有甚者故意的模仿之,一说散文就是碧柔纯情,一说散文就是月音袅袅,这些东西不过是散文的片段,甚至不过是某个时段的代表罢了,中国的文学体裁太多,似乎没有人能分的清楚什么是随笔,什么是杂文,什么又是真正的散文,我把这些东西都归纳为小东西,“小东西”是我很久以前给自己的一篇文字定的体裁,后来发现网上竟然还真的有了“小东西”这么个文学体裁,看来犹如我这样分不清体裁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

上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的最多的就是议论文,什么论点,论据了,什么归纳总结了,写来写去变成是非要找一个实例来证明自己提出的观点,然后议论文就开始有了统一的格式,首先提出来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个事情是什么什么……”然后谈古论今的举例:“古代的某某,怎么怎么……现在的什么什么现象如何如何……”最后来个综上所述:“所以说我的观点是对的。”看到了吗?多假的自圆其说。至今还有很多的毕业论文都是这个形式,难道证明一件事情或一个观点的对与否必须要这么个格式吗?中国人不是喜欢揣测吗?那我直接讲述个故事,让看官自己去揣摩,不是更有互动感吗?

 

中国人也怕麻烦,尤其那些知名的学者,自己写段文字无法规定体裁于是就出来了“随笔”,自己写个议论文感觉不像就命名为“杂文”,还有那些写小说的,写几千字把故事写完了,感觉不伦不类的,就开始定义为“小小说”,还有甚者直接把标点符号一去,再逐行分段就成了长篇“叙事诗”,这些不过一种现象罢了,中国人是很喜欢给自己找个台阶下的,所谓“体裁创新”,就是把所有的不伦不类重新起个名字罢了。

 

这就是中国的文学体裁所导致的变革,回头来说说我自己写的那些文字,实在难以定义属于哪个范畴,就像随笔杂文,细细看来不过是唠叨的言语;就像诗歌,也不过是一时间里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愫而借物寄语的感知;还有小说,除了时间、地点、事件几个必要元素像小说之外,其他的不过是我在与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在诉说一段真真假假的故事罢了。

我从不否定中国的那些知名的刊物所规定的那些条条框框,什么积极乐观,什么语句通顺,什么具有教育意义;难道这个世界所有人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吗?不是积极乐观的思想就不应该表达出来吗?所有的语句都必须是主谓宾吗?难道说句:“一起去吃饭吧,我们。”这样别人就听不懂了吗?还有什么教育意义,中国人不是常说反面教材吗?难道不积极乐观的就不具备教育意义吗?就像我的很多小说里写的那些故事的男女主角最后都没有在一起,这就是不积极的?什么是积极的?最后结婚生子?白头偕老?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爱情是白头偕老,哪有那么多爱情是一定要有个结晶的?难道淡淡的牵挂不比刻骨铭心的殉情要来的更长久吗?

 

我讨厌什么文学体裁,以后我要是办个刊物就把分类定义为:100字以上的,200字以上的,1000字以上的……不管什么体裁都接受,一定要让更多的文字,更多人的思想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一个社会的发展不是在体裁里走固定的模式,而是要看到各个方面的呈现。

 

又是一篇胡言乱语的文字,自此这样的体裁都定义为“雨楠随感”,意为:随便感知去。

 

2009-11-9 雨楠

相关杂文随笔
更多>>